可以用眼睛打字的“眼动输入仪”,可下潜150米水深的水下电缆巡检机器人,能实时统计饲养动物从出生到出栏的养殖、免疫、检测、治疗等信息独特的智能化电子耳标……在日前举行的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诸多酷炫的科技成果引人驻足,创新的魅力无处不在。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科技创新”。连日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处在创新一线的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正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
让科技企业投身创新大潮
走进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尼龙新材料、精细化工副产盐、CMP系列产品均满负荷生产……当下,瑞泰公司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手抓两不误,做到生产和安全井然有序。
公司能守住经营业绩基本面,保障经营优势发挥,根本上得益于科技创新这一内核驱动力。该公司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分别投入研发经费近3500万元、5300万元和6350万元,力争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
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石苏洋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有机协同,着力“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力争把企业建设成国内前列的碳一新材料产业基地。
十多年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9万家,已经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企业是创新的“原发地”和“赋能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约80%是由企业牵头或者企业参与的。在双碳、生物医药、农业育种、光伏储能等诸多民生领域中,企业都发挥着创新的牵头或主力作用。
让科技成果跑出转化“加速度”
位于北京的金隅智造工场的中科智汇工场,是一家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在这里,从一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实验室走出的研究团队,到成立一家从事脑科学研究、脑部疾病治疗仪器研发的公司,再到工业样机完成并拿到二类医疗证、部分产品送往医院试用、取得更新技术突破……只用不到两年时间。中科智汇工场自2020年开始实施“CAS概念验证计划”,挖掘和培育越来越多的中科院早期项目完成早期概念验证并逐步开展产业化落地。目前,已有来自20余个研究所的100多个项目参与其中,并有20个获得立项支持,8个进入产业化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机构也提出了新的希望。”中科智汇工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我们更加明确以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要勇于承担使命职责,帮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3万亿元,是十年前的5.8倍。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出台,到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平台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越走越实。
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记者获悉,未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包括深化科技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重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厚植全球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沃土。”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说。
让科技人才迸发创新活力
瞄准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电力装备等特色产业、深入实施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山东省德州市近年来先后引进培养165个创新创业团队,集聚技术骨干914人,围绕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山东省德州市人社局局长郭洪霞表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的部署要求,通过人才政策配额制、漫游制、创业券、招募令等创新举措,打造集薪酬补助、科技创新激励、研发载体奖励、全链条服务等为一体的支持保障体系,加快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有机衔接。
在朱克力看来,要充分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健康发展提供新场景、新平台和新机制,有效调动各类人才创造力,真正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