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柳州持续出现晴热高温天气,空气中热浪滚滚。在人们印象中,工厂车间由于机器工作、锅炉蒸汽等,会让生产一线的劳动者酷热难当。而现如今,走进柳州众多企业工厂会发现,随着现代化厂房建设、诸多数字化改造项目应用等,以往一线工人挥汗如雨的工作场景已不复存在。工厂“热”车间“凉”下来,不仅改善了一线工人的工作环境,更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助推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1 广西汽车集团:助推智能化发展“战高温”
8月16日下午2时28分,柳州市气象局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但在五菱柳机NPT20机加工区域,仍保持着26℃的常温,感觉不到室外的高温。
原来,这里安装了空调送风系统,68台高精度的加工设备整齐摆放在生产区内,分为缸体与缸盖两条生产线,工人们操控着电脑实现智能化操作。
在生产流水线,不时有自动化机器人有序搬运着生产物料,这里没有传统生产流水线的嘈杂声响。
五菱柳机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NPT20机加工生产要求高,目前已将德国高精度加工中心与国际先进检测技术相结合,通过MES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管控,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实时数据监控,自动化率高达91%,达成了高精度、智能化加工汽车发动机缸体和缸盖20万件的年产能。
近年来,五菱柳机不断加快推进智能化生产和制造,以在激烈的汽车市场中抢占先机。而五菱柳机发展智能化生产道路,得益于广西汽车集团致力于通过实施智能制造的战略推动,高科技助力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目标。
目前,广西汽车集团旗下已有3家企业认定为数字化车间,6家企业认定为智能工厂。通过实施智能化发展战略,集团公司在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
2021年,广西汽车集团所属公司五菱柳机获得“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称号。
2 柳钢炼钢车间:远程精准管控取代炉前操作
眼前是一台台的电脑,各种字符跳动着,墙面上10来个屏幕,正在实时显示各设备的运行状况……
8月15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钢集团”)转炉厂三区炼钢车间,副炉长李杰不时抬头看看眼前那块最大的屏幕,又低头望向自己的电脑,滑动手里的鼠标。
作为一名“炉前工”,李杰其实和那个“大火炉”的直线距离有30米,隔着重重铜墙铁壁。炉子里面钢水熔炼的状况,大屏幕上清楚呈现——沸腾的钢水翻滚着,火舌闪动,不时有钢水飞溅,带出一路小火花。可是李杰和同事们所在的办公室,凉爽宜人,一台空调正送出强劲冷风,几盆绿萝青翠欲滴。
“现在钢铁正在淬炼过程中,操作工正在通过火焰来判断炉内情况,调整氧压和枪位。”他介绍道,过去,没有这些现代化设备的时候,工人只能站在炉前,带个护目镜肉眼观察,还要用一个特制长柄勺去旁边槽内取样,热得像站在烧烤盘上一样,且安全风险极大。
如今,李杰他们只有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才需要靠近熔炉,且靠近时也有完备的安全防护。为了更快地摆脱高温,办公区不仅有空调,甚至还摆着冰箱,里面塞满冷饮雪糕。这种工作条件,简直让人羡慕到流口水。
在柳钢集团冷轧厂,工人们工作的环境更加清爽。宽阔车间,纤尘不染,各种产品摆放整齐有序。操作人员在凉爽的环境里,轻点键盘,巨大的天车无人驾驶,却精准无比地将一卷一卷板材装卸在指定区域,仅需一人端坐在清凉的操作室,就能轻松完成过去几个人的繁重工作。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柳钢集团在柳州基地重点加快智能化场景应用推广,包括转炉厂炉口火焰AI识别,棒型厂自动焊牌机器人,中板厂钢板表面质量在线检测,冷轧厂无人行车,热轧厂加热炉智能燃烧控制,以及全国首家中板智能标牌焊接机械臂和5G热轧原料库无人行车,等等。
近年来,柳钢集团摸索运用高新科技,擦亮了“智慧柳钢”的金字招牌。过去传统钢铁企业那种高温作业,粉尘漫天,烟雾弥漫的场景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3 鱼峰水泥生产线:自动化生产淘汰传统“火工”
8月14日下午3时许,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鱼峰水泥”)水泥生产线仍在按计划生产中。
此时,室外体感温度超过40℃,走进鱼峰水泥生产区内,虽然绿树成荫,但人体皮肤已有灼热感。而厂区室外极少能见到忙碌的工人们,只有回转窑在不时发出机械转动的声音。
“我们现在都是在中控室操作控制整体生产线,室外基本看不到工人们作业了。”鱼峰水泥制造部党支部书记、经理韦俊美介绍,公司现在共有3条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年水泥实际生产能力达650万吨。从2000年开始,公司陆续陶汰传统的湿法窑等生产方式,采用回转窑生产,并使用电脑中控操作控制等整个生产流程。
记者跟随韦俊美走进鱼峰水泥5500t/d熟料生产线的中控室,体感温度直线下降,室内开着空调,温度在26℃左右。
中控室的左侧,LED超大显示屏挂在墙上,显示着不同生产区的画面,其中显示着回转窑的画面,呈现明亮的火红色,显示着数字为最高温度1500℃,最低温度1200℃等字样。一名穿着工作服的工人,不时盯着中控操作画面,记录着数据。
“现在的工人在电脑前,就可以完成以前火工的所有工作。”韦俊美介绍,水泥生产可以用“点石成金”来形容,整个工艺流程简称为“两磨一烧”,将矿山开采出的石灰石、砂岩破碎后由皮带运输到堆场,加上铁粉进行配比、粉磨制成生料后;经过均化、预分解后进入回转窑煅烧。
当生料在1400℃至1600℃的回转窑煅烧的这个过程,以前是由专门的看火工在窑头进行喂煤来控制熟料生产。为了保证煅烧的温度,火工需要近距离观察水泥窑里火焰色泽,火焰温度高则很明亮,火焰暗则要加煤增温。因此,在炎热的夏季,每看一次火对于火工来说都是一次“烤”验。
如今,随着回转窑、中央控制等系统的使用,水泥窑已不再需要看火工这个工种。工人们不用出门,坐在电脑前操作便能完成喂煤、观察、控制操作参数等生产流程。
事实上,随着现代化生产的不断改变和完善,鱼峰水泥的生产流程不断实现现代化管理。目前3条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都实现了中控室管理,中控室每班的排班只需操作员、巡查员、维修员等8到10个人工作,即可实现电脑前监控和操作,并不定时派工人进行正常的巡查和维修。而对于水泥包装等环节,鱼峰股份也购置了机械手,来完成部分水泥包装、装车等工作。
4 螺蛳粉生产:智能操作让质量更有保障
8月15日,记者穿戴好工作服、帽子、鞋套,经过消毒之后,来到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刚进车间,一股凉意袭来,比室外凉快多了。
在酸笋包装车间,一名工人将酸笋料铲入小车,小车通过传输带,自动分给生产线上的10台机器进行分包。酸笋包装完成,再通过输送带传到外包装车间。而在外包装车间,机器人在不停抓取包好的螺蛳粉装进纸箱。打开纸盒,装箱、打包,也全部都实现了智能化。打包好的整箱螺蛳粉,通过传输带,自动传到楼下的仓库,那里有机器人在等着码垛。
该公司生产部助理蒋安邦介绍,2021年3月,公司在鱼峰区洛维工业园区新的生产线开始投入使用。与安装了众多风扇的老车间不同,新车间全部用中央空调代替,室内温度基本控制在25℃左右。新的车间,还增添了众多智能设备,如今已经逐步实现了配料生产、内包装、外包装、运输等全线智能化。这些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不仅节约了人力,也让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例如,以前汤料都要人工运输,现在有专门的管道自动传输。酸笋包装,最开始都是人工一袋一袋地包装,后来开始使用机器,也是每人管理一台机器。工人既要投料,又要放包装袋、接包装好的酸笋,还得查看机器运行情况,忙得不可开交。如今,10台机器连成一条生产线,只需要一个人投料,一个人放包装袋,一个人查看设备运行即可。根据包装速度不同,只需要8-15分钟投一次料,包装袋一次性也可以放1000个。也就是说,以前10个人的作业现在只需要3个人即可完成,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比以前大大降低。
蒋安邦说,新技术提高了车间生产环境,让员工的工作更加舒适,也让产品质量更有保障,这也是确保螺蛳粉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
5 服装生产基地:好环境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在干净舒适的车间,工人启动数字衣车,完成前一部分缝制后,自动设备迅速将其传到下一处……这就是柳州现代服装产业园361°核心供应商柳州生产基地。良好的环境、先进的设备,帮助更多柳州人,在家门口就业。
“工作环境好,还能照顾家里,我很喜欢在这里工作。”30多岁的覃祖柳是基地一名普通的车衣工。一句朴实的话语,说出了他最真实的想法。他曾经在福建的一家服装厂工作,后来得知家乡柳州也有了服装生产基地,且收入也不错,就选择回到了柳州。
361°核心供应商为广西桂卓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人力行政经理王伟介绍,车间从今年6月30日正式投产,都安装了中央空调。缝制生产线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服装生产吊挂线。老的生产线,在前一个部分缝制好之后,需要用车运输到下一处缝制其他部分。有了智能吊挂线,工人只需将相应布料挂好,就能自动传输到下一处,有的缝制甚至直接在吊挂线上就可以完成。这种智能设备,节约了运输的人力,还更加方便统计。
在裁剪布料时,车间使用的也是自动裁剪机。两名工人铺好布料,在旁边的电脑输入相应的程序,裁剪机就会根据电脑中的图形,自动裁剪。
王伟提到,以前人工裁剪,需要的人多,还不安全,裁剪的工具很容易伤到工人。两名工人可以同时控制两台自动裁剪机,完成以前需要20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此外,机器工作时产生的粉尘少,还能及时自动吸收。
目前,基地20条生产线全开,近500名工人,每天生产服装1万件。这些工人,大多来自柳州市区以及融安、融水、三江等各县。下一步,车间将继续扩大规模,预计明年初,工人将达到1500人,可帮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主办单位: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管理运维:柳州市北城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301号
ICP备案号:桂ICP备 06011433号
电话:0772-2827563
传真:0772-2830586